河南中豫信用增进有限公司债券信息周报2023年第7期(2月20日-2月24日)
来源:创新业务部 2023-04-10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全国住宅土地出让金为716亿元,同比下滑40%,其中城投拿地占比58%,民营地产商在资金紧张和信心不足的双重影响下,拿地热情不足,地产行业的复苏仍需关注需求端能否持续恢复以及需求向供给端的传导周期。

  2、本周央行净回笼资金1720亿元,7天回购利率保持在2.1%以上,最高达到2.26%。预计货币政策仍将以被动调节、维稳资金为主,短期看资金面大概率会维持目前的紧平衡状态。

  3、本周(2月20日-2月24日)全国共发行起息367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070.32亿元,较上周2,354.89亿元,增加30.38%。本周河南省有18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20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144.9亿元,较上周70.7亿元,增加104.95%。

  4、本周全国共有6只信用债取消发行,涉及计划发行规模38.9亿元,较上周52亿元,减少25.19%。

  宏观情况

  (一)经济数据

  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数据点评:

  在保交楼、房贷利率优惠、购房补贴等政策刺激下,1月份商品房销售价格出现一定好转迹象,一方面是疫情封控压制的刚性需求得以集中释放,另一方面需求端的市场信心出现一定恢复。但从房企拿地情况来看,根据中指院和广发证券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全国住宅土地出让金为716亿元,同比下滑40%,其中城投拿地占比58%,民营地产商在资金紧张和信心不足的双重影响下,拿地热情不足,地产行业的复苏仍需关注需求端能否持续恢复以及需求向供给端的传导周期。

  (二)资金情况

  央行货币投放情况表

  本周央行净回笼资金1720亿元,7天回购利率保持在2.1%以上,最高达到2.26%,2月以来多数交易日维持在政策利率以上,反映出资金面整体偏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今年以来信贷偏强,专项债发行加速但财政支出未明显发力,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以稳健为主基调,保持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在融资需求持续回暖的背景下,结合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预计货币政策仍将以被动调节、维稳资金为主,短期看资金面大概率会维持目前的紧平衡状态。

  在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本周信用债到期收益率整体小幅走高,其中AAA及AA+评级1年期收益率上行幅度超过10BP。整体来看,2月份以来,信用债利差呈现持续收窄的趋势,理财规模逐步恢复,单周净新增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但距离债市冲击前的规模尚有近2万亿的缺口,从配置策略上来看,理财、券商资管等信用债投资主力重点配置方向仍集中在高评级短期限品种,现阶段弱资质发行人选择降低发行期限仍是比较好的选择。

  重要资讯

  (一)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二是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模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三是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压力测试的应用,用好用活第二支柱,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五是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引入70余张披露模板,要求银行详细披露风险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政策解读:

  本次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修订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划分为三个档次银行,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并引导聚焦服务县域和小微。修订后将充分减轻中小银行的合规成本,利于更加聚焦重点领域的信贷展业。

  从债券市场角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新规将地方一般债券风险权重从20%下调至10%,地方专项债风险权重维持20%不变,将增加银行配置地方一般债的动力;二是新规将投资级非银金融机构和投资级一般公司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至75%,有利于银行投资高等级的信用债;三是新规将次级债权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风险权重从100%上调至150%,银行对二级资本债、券商次级债和保险次级债的配置意愿或受到影响。

  (二)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 支持不动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近日,证监会启动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符合一定条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按照试点要求募集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进行不动产投资试点,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项目等。由于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方式、资产收益特征等与传统股权投资存在较大差异,证监会指导基金业协会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新设“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类别,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政策解读:

  对于房企来说,引进不动产私募投资,属于股权融资,能甩掉一些“包袱”,改善房企的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杠杆率。此外,传统的不动产投资和运营的主体主要是开发商,但其优势在开发,并不在运营。当下,房地产开发已经过剩,迫切需要有运营能力的机构出现,让不动产能创造出可持续的现金流,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并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介入有利于房企长期健康发展。

  (三)柳州恳谈会:将通过成立偿债准备基金等方式 确保市属国企所有债券按期足额偿付。

  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柳州市于2月21日召开柳州市国有企业发行债券推介会,柳州市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柳州将持续做好债券市场的风险防范工作,完善企业债券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到期债券的兑付安排,提前逐笔督促落实偿债资金来源。柳州市将持续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成立柳州市偿债准备基金、统筹财政资源银行再融资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柳州市属国有企业所有债券均能够按期足额偿付,确保债券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事件点评:

  柳州为广西省债务重灾区,2021年末宽口径债务率高达443.3%,且频发商票违约、隐含评级下调、被监管处罚等负面消息,城投债券融资占有息负债比例接近40%,辖内城投二级市场债券估值超过12%,一级市场发行主要依靠省内金融机构支持,市场认可度很差,且柳州2023年债券集中兑付压力较大。政府公开表态也凸显了柳州市在债务化解方面面临的压力,作为省市财政实力均较弱的地区,当地政府能够协调的资源有限,对于未来的债务风险仍应保持警惕。虽然甘肃、柳州等区域政府机构公开表态债券保兑付能够向市场传达一定的信心,但预计能起到的效果有限。

  (四)中央三度发文支持山东债务风险化解。

  银保监会2月20日公布了《银行业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促进银行业保险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有机契合,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强大金融动能。

  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常态化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密切关注大企业担保圈、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债券违约、交叉性金融业务及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跟踪监测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风险态势,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点,及时防控和化解风险,防止风险交叉、蔓延。

  鼓励全国性银行向山东倾斜不良资产处置政策资源,加快工作节奏和处置进程。督促山东中小银行加强资产质量真实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有效处置不良资产。

  指导银行机构完善大型企业债务融资监测预警机制,提前制定接续融资和债务重组预案,积极配合地方推进重点企业风险化解及遗留问题解决,确保重点企业风险和担保圈风险一体化处置。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政策解读: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对金融风险及区域政府债务风险的关注逐步上升到中央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局的会议上多次提及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近期《求是》杂志刊登习近平总书记《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文章,重点提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月16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发表文章《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次强调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他在文章中强调要坚持“开正门、堵旁门”,遏增量、化存量。完善常态化协同监管,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隐性债务问责和信息公开。

  从中央层面,对债务风险防范强调压实地方责任,总书记提出要压实省级政府责任,对省一级统筹债务管理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预计后期各省在专项债额度分配、转移支付、省内金融资源协调方面会有更多举措,对强省弱区域的发债主体将构成利好,如山东、江苏、河南等经济大省的部分债务负担较重的地市,但对于贵州、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仍需保持谨慎态度。

  中央三次发文支持山东地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9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18号文),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2022年11月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财预137号文),“加强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结果应用,有效前移风险防控关口。指导山东逐步降低高风险地区债务风险水平。”近期银保监会又发布实施意见,指导属地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中央选择山东作为试点,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不断出现的舆情已经对其他弱省份产生了连锁不良反应,推高了债券利率;二是山东地区的平台债务风险对区域内的中小银行已经造成影响,部分中小银行出现了二级资本债不赎回的现象;三是山东省可协调的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使用的化解手段较多。如山东省内的债务风险得到顺利化解,将探索出一条区别于贵州的差异化路线,对全国范围内的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会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站在全国范围来看,城投债是否会打破刚兑,我们认为至少短期内可能性较小,首先考虑市场影响,现阶段在“城投信仰”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城投债违约会造成债券市场的恐慌,导致融资链条的断裂,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考虑偿付能力,2023年对于地方政府来讲,疫情防控带来的支出压力会有所缓解,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恢复,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状况会得到缓解,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可以腾挪的资源;再次考虑偿付意愿,在中央压实地方责任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通过协调资金偿还债务、借助属地金融机构资源支持、债务重组、对优质资产进行盘活等手段保兑付,也有意愿通过压降低效投资项目减少资金支出压力。同时,中央政府仍可以通过金融稳定基金支持、适度扩大财政赤字、政府债务限额倾斜、放松城投融资监管等手段以时间换空间,避免系统性风险,在经济转型与发展中解决城投债务问题。

  全国债券市场情况

  (一)发行情况

  本周(2月20日-2月24日)全国共发行起息367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070.32亿元,较上周2,354.89亿元,增加30.38%,品种方面以短融、公司债及中票为主,评级方面以AAA级为主。

  其中,城投债共发行223只,发行规模合计1,585.72亿元,较上周1,073.39亿元,增加47.73%,具体情况如下:

  城投债发行利率方面,高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有所下降。

  (二)取消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共有6只信用债取消发行,涉及计划发行规模38.9亿元,较上周52亿元,减少25.19%,其中涉及AA+评级主体四家。

  (三)高收益债成交情况

  从二级市场成交情况来看,本周高收益债(成交收益率在8%以上,成交金额在1000万以上)成交仍以贵州、山东、云南、广西、川渝居多。

  2月20日,贵州、山东、吉林等地多只债券收益率上行幅度超过300bps,“22滨投D3”平均成交收益率达到14.75%,但成交金额仅286万元,2月13日滨城投资董事长变更,此前1月18日公司表示子公司高斯贝尔逾期贷款本息已全部结清。贵州“18铜仁管廊债”单日成交量达到2.56亿元,山东“22寿光01”、“22寿光城投PPN001”单日成交量分别达到1.8亿元和1.66亿元,成交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

  2月21日,柳州两只剩余30日行权的公司债“20柳州02”、“21柳城02”收益率分别升至46.24%、24.24%,上行超1000bps。天津泰达“23泰达投资SCP004”单日成交量超2亿元。河南能源集团“18豫能02”出现三笔成交,成交净价21元,成交量共计690万元。

  2月22日,天津地区成交量达45.96亿元,主要为渤海国资2月20日新上市超短额“23津渤海SCP003”现多笔97.3元附近折价成交,收益率11.41%,成交量达21.5亿元,约为发行额的两倍;天津泰达超短融单日成交量依然较大,三只今年以来新发行债券成交量达到了6亿元。

  2月23日,高收益城投债成交量达到48.52亿元,其中贵州高收益债成交量占比达到10%。山东方面,济宁收益率上行,潍坊、菏泽收益率下行,据票交所显示,潍坊高新创业投资控股相关商票已结清。

  本周河南省内“21港兴港投MTN001”有一笔金额1.44亿元的成交,到期收益率9.1399%,其他高收益债主体主要涉及洛阳地区,另许昌、开封等地区高收益债单日成交量虽未突破1000万元,但这类成交量小、收益率偏离大的状态,对发行人一级市场发行极为不利。

  同时,地产类的高收益债发行主体包括旭辉、奥园、融侨、宝龙等房地产企业。

  (四)信用事件

  本周,全国共有7只债券未按时兑付本息,债券余额38.64亿元,涉及发行人为主要为阳光城、荣盛发展及金科地产等房地产企业。

  河南省信用债发行情况

  本周河南省18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20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144.9亿元,较上周70.7亿元,增加104.95%。本周起息债券具体如下:

  债券市场舆情信息

  (一)惠誉:调整天津轨道集团评级展望至负面

  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公告,惠誉评级已将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长期外币和长期本币评级的评级展望自稳定调整至负面,并确认其评级为“BBB+”。

  (二)惠誉将青岛市即墨区城市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2月22日,惠誉评级将青岛市即墨区城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即墨城投”)的“BBB-”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RWN),此前评级展望为“稳定”。同时即墨城投发行的高级无抵押美元债券“BBB-”也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负面观察反映了惠誉对即墨区政府向即墨城投提供补贴、补助或其他合规资源的能力的看法有所减弱。惠誉将基于政府提供支持的计划、该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及其提议的其他相关行动计划,评定是否将评级移出负面观察名单。

  即墨城投是即墨区的两家政府相关企业之一,其主要业务包括基础设施和建筑项目以及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惠誉认为,该公司的业务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方向密切相关,这也是评级的主要驱动因素。

  (三)河南商丘:将依法依规查明情况,确保市区公共交通正常运营

  2月23日,商丘市人民政府发布情况说明:商丘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是由2006年改制的民营公司,负责运营商丘市市区公共交通,市财政一直按约定予以补贴。受疫情影响,该公司经营确实遇到困难,市政府工作组已进驻,将依法依规查明情况,进一步纾困解难,确保市区公共交通正常运营。

  中豫信增简介

  河南中豫信用增进有限公司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下,经河南省委财经委第四次会议研究同意、省政府国资委批准,由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首家省级信用增进机构,有效填补了中原地区信用增进工具的空白。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实控人为河南省政府国资委。

  中豫信增打造涵盖“债券增信+债券投资+债券交易及处置”的全周期债券信用投资服务模式,围绕河南省重大战略、重要区域、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支持,业务横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及地方金交所市场,品种涵盖债券、信托、基金、股权、衍生品等多种类别,满足AA及以上信用级别主体发债融资需求,为省内企业债券流动性及价格稳定提供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稳健运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荣获五大国内权威机构评定的AAA信用等级,资产总额41.32亿元,2022年全年利润总额1.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