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豫信用增进有限公司债券信息周报2024年第9期(3月4日-3月8日)
来源:- 2024-03-12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1.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500.00亿元逆回购,共有11,64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资金11,140.00亿元。

2.本周无评级调整的主体;无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本周YY信评调整的主体有2家。

3.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432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884.04亿元,较上周3,075.14亿元,上升26.30%;其中,城投债共发行263只,发行规模合计1,898.34亿元,较上周1,051.59亿元,上升89.17%。本周河南省10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10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82.60亿元,较上周46.40亿元,上升78.02%。

4.本周全国有13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取消发行规模72.10亿元,较上周83.70亿元,下降11.60亿元、13.86%。

一、宏观情况

(一)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2月份CPI、PPI变动情况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CPI、PPI变动情况。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降转涨,同比上涨0.7%,环比上涨1.0%;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2%。

数据解读:

CPI方面,春节假期提振出行娱乐需求,交通通信、文娱价格有所提升,叠加国际油价上行,非食品项环比涨幅扩大。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影响鲜活农产品供给,叠加春节假期需求升温,带动食品项价格环比涨幅扩大。受上述影响,2月CPI同比由降转升、环比涨幅扩大。PPI方面,虽然食品、衣着价格走高叠加耐用消费品价格上行,生活资料环比降幅小幅收窄。但北方气温偏高背景下采暖用煤需求减少,叠加非电用煤需求季节性偏弱,采煤业价格下降,春节假期扰动工业生产及地产基建项目开工,原材料价格有所下行,拖累生产资料环比跌幅扩大。受上述因素影响,2月PPI同比降幅扩大、环比降幅持平。综合来看,春节假期提振服务消费需求带动2月CPI显著提升,但假期扰动工业生产及项目开工拖累PPI整体维持弱势,CPI、PPI表现有所分化。展望后续,随着假期后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生产端有望持续修复,从而带动PPI边际回升,而考虑到近期服务消费需求整体依然强劲,后续CPI也有望延续修复趋势。

(二)资金情况

微信图片_20240313163621

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500.00亿元逆回购,共有11,64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资金11,140.00亿元。

跨月后公开市场操作虽持续净回笼,但本周资金面整体仍均衡偏松,资金价格较为平稳。具体看,隔夜期限方面,本周R001均值1.84%,DR001均值1.72%,与上周基本持平。7天方面,本周R007均值2.01%,较上周下行7BPs,DR007均值1.85%,较上周下行1BP。

交易所方面,本周交易所资金价格涨跌互现,月初资金面总体均衡宽松。GC001方面,本周均值1.97%,较上周下降12BPs;GC007方面,本周均值2.03%,较上周下降10BPs。下周“两会”结束,资金面预计将维持量足价稳的均衡偏松态势;3月一级发行提速叠加跨季,需关注资金面波动情况。

利率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全面下行。1Y、5Y、10Y、30Y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周五分别收至1.75%、2.21%、2.28%、2.43%,较上周五分别下降3BPs、5BPs、10BPs、6BPs。

 微信图片_202403131636211

 

信用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到期收益率呈现震荡,其中各评级1Y期限到期收益率较上周持平,3Y、5Y期限到期收益率继续下行。其中,AAA、AA+、AA评级5Y期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分别下降5BPs、2BPs、4BPs。

 微信图片_202403131636212

 

(四)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无评级调整的主体。

本周无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

本周YY信评级调整的主体有2家,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YY评级由5上调为5+;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YY评级由7-上调为7+。

二、重要资讯

(一)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2024年3月5日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审查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报告关键词解读:

1.GDP预期增长5%,赤字率安排3%。报告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同时,报告提出,2024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2.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是历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法,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任务指明了方向,直面回应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各方对当下资本市场的关切。去年以来,A股市场如何走出低迷行情的轮回,引起了热议。新春上班伊始,证监会便召开了十余场系列座谈会,也让市场各方对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的履职和A股市场有了新期待。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最关键的一步是从制度入手,继续大力推进长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健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法治是市场稳定的基石,唯有通过长期、稳定、透明的规则制度,带给市场透明的预期,才能让资本市场行稳致远。

3.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近年来,随着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此后在财政部等部门的推动下,20多个省份相继发行了约1.4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来偿还存量政府债务,实现展期降息,缓释风险的作用。2024年,随着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进一步落实,将有助于系统性助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也意味着全面系统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速度正在加快。政府工作报告中“妥善”和“严防”的提法更是将对待存量债务风险与新增债务风险的要求予以明确。

4.大力发展五大金融。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随后,金融监管部门统筹部署,各家金融机构响应并推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延续了对金融工作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视,体现了在重点战略、重点领域方面落实好优质金融服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要求。

5.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报告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也是金融管理部门在202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均在其2024年工作会议中对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出专门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一部分,也是以金融稳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

6.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当前国债发行市场以30年和50年的期限为主。发行超长期国债体现中央加杠杆稳定经济、更好统筹发展的决心。同时,以超长期特别国债来匹配相关中长期项目的建设需求,有助于缓解地方的偿债压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部长观点:

1.证监会主席吴清:

(1)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重点突出“强”和“严”。强,就是要强本强基。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更好服务投资者,从法律上、制度上、监管执法和司法上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严,就是严监严管,就是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要重点严打,特别是一些触碰底线的,比如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都要严厉打击。

(2)企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更不允许造假、欺诈上市。首先,严把入口。审核注册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严之又严,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要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坚持申报就要担责,以此倒逼发行人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也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执业和服务水平,做到勤勉尽责。第二,加强上市后监管。一是防假打假。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严肃整治、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规范减持,对一些通过“技术性”离婚、融券卖出、转融通等绕道违规减持的,要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对于大股东、实控人等违规减持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三是推动分红。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硬措施,包括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ST风险警示等等。将推动有条件的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特别是鼓励春节前分红。第三,畅通出口。要加大退市力度,一方面,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另一方面,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进一步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也鼓励推动一些公司主动退市。强制和主动退市都要加大力度,有进有出。第四,压实责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企业必须扛起第一责任、主体责任,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作为企业的“关键少数”必须挺在前面。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有各类专业中介机构也都要各负其责,责无旁贷。

(3)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的“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一个基石”,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要有良好的治理,有稳定的回报或者可以期待的成长性。大股东、实控人和管理层必须有姓“公”的意识和责任,持续对公众负责,持续提高投资价值。“五个支柱”,一是更合理的资金结构。市场上更缺的是长钱,同样缺的是长期主义,要努力推进长的资金、长的资本配置市场,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二是更完善的基础制度。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把各项基础制度不断进行完善,扎实推进,增强制度的适应性、稳定性、可预期性。三是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理顺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市场自发调节、自我平衡。四是更优质的专业服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管理机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评估评级机构等要进一步回归本源,勤勉尽责,把功能性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准,为市场把好关,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五是更严格的监管执法,维护好市场“三公”秩序,更有力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更加优良的市场生态环境,让市场各参与方崇法守信、归位尽责。

2.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1)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二是在价格上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三是在结构上要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四是在汇率上我们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推动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跨境结算。

(2)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第一,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第二,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的普惠小微贷款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扩大到了不超过2000万元。第三,在落实推进层面,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推动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持续增长,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

3.财政部部长蓝佛安:

(1)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第一,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第二,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此外,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今年使用。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财政管理方面,坚持内部挖潜,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政策协同方面,加强统筹协调,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

(2)不断健全完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三是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四是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4.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

(1)今年将5%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2)从今年开始,今后几年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主要投向看,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从工作安排看,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举措,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制度建设,一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一手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强化政策的跟踪落实。

 三、全国债券市场情况

(一)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432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884.04亿元,较上周3,075.14亿元,上升26.30%。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30.12%、24.29%、38.40%;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65.22%、25.12%、9.23%;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及3年期分别占比33.16%、4.33%、33.46%。

 微信图片_202403131636213

其中,城投债共发行263只,发行规模合计1,898.34亿元,较上周1,051.59亿元,上升89.17%。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21.63%、30.13%、35.07%;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43.07%、39.39%、16.94%;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及3年期分别占比26.18%、3.56%、36.66%,3年期以上占比仍保持较高水平,5年期占比继续提升,城投债拉久期现象愈发明显。

城投债发行利率方面,本周各评级主体发行利率呈现分异。其中,A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下降6BPs;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下降5BPs;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上升6BPs。

 微信图片_202403131636214

(二)取消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有13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取消发行规模72.10亿元,较上周83.70亿元,下降11.60亿元、13.86%,其中涉及AAA评级主体6只,规模48亿元。

(三)信用事件

本周全国有1只债券发生实质违约,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荣盛地产MTN002”违约日余额10.42亿元。有1只债券展期,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中南02”违约日余额8.80亿元;有3只债券触发交叉条款,上海宝龙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9宝龙MTN002”“20宝龙MTN001”“21宝龙MTN001”违约日余额分别为5.00亿元、4.67亿元和9.00亿元。

本周河南无展期或实质违约债券。

四、河南省信用债发行情况

本周河南省10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10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82.60亿元,较上周46.40亿元,上升78.02%。本周起息债券具体如下:

 微信图片_202403131636215

五、债券市场舆情信息

(一)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

根据湖北证监局披露的信息,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湖高新)在经营期间存在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披露义务、关联担保未及时重新履行审议程序、2022年年报部分数据披露不准确等违规行为:

一是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披露义务。2022年公司向关联方湖北鸿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鸿盛)提供工程施工服务,交易发生额4.91亿元,公司于2023年7月13 日进行补充披露,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

二是关联担保未及时重新履行审议程序。2020年12月,子公司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为湖北鸿盛申请的18.24 亿元项目贷款提供不超过9.95亿元差额补足承诺。2022年湖北鸿盛成为公司关联方后,公司未及时就与湖北鸿盛存续的关联担保重新履行审议程序。

三是2022年年报部分数据披露不准确。由于统计口径问题,公司对前五大客户应收账款、在建重大项目中部分项目收入成本和回款、关联应收应付等披露虽未影响合并报表数据,但存在披露错误。

上述行为违反了交易所相关规定,上交所决定对东湖高新时任总经理史文明、时任财务总监余瑞华予以监管警示。

(二)票交所披露2024年2月商票逾期名单,33家发债城投出现票据承兑逾期

根据上海票交所3月8日公布名单及预警通信息显示,2月共1932家主体出现承兑人逾期现象,其中发债城投34家。

从地域分布看,票据逾期城投主体主要集中在云南、山东、贵州3省,承兑人逾期城投平台中,云南11家、山东8家、贵州5家;2月份河南省内城投有4家存在商票逾期信息,分别为洛阳商都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2260万元)、濮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190万元)、新安县发达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10万元)、开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100万元)。

数据来源:市场公开数据,中豫信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