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1.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390.00亿元逆回购和3,870.00亿元MLF投放,共有500.00亿元逆回购和4,810.00亿元MLF到期,实现净回笼资金1,050.00亿元。
2.本周评级调整的主体有2家;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1家。本周YY信评调整的主体有2家。
3.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408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432.72亿元,较上周3,884.04亿元,下降11.62%;其中,城投债共发行220只,发行规模合计923.58亿元,较上周1,898.34亿元,下降53.57%。本周河南省7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7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48.20亿元,较上周82.60亿元,下降41.65%。
4.本周全国有25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取消发行规模204.71亿元,较上周72.10亿元,上升132.61亿元、1839.23%。
一、宏观情况
(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月金融数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7%;狭义货币(M1)余额66.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前两个月净投放现金7566亿元。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7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6.44万亿元。前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1万亿元;2024年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5.72万亿元,同比增长9%。
数据解读:
2月份,受去年基数偏高及季节因素影响,加之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改善,企业扩张生产,财政积极投放,导致存款有所回落,M2增速与上月持平。同时,春节错位因素消退后,M1增速回落至1.2%,M2-M1剪刀差再度走阔,显示出年初实体消费及投资需求显著改善的势头未能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持续性有待检验。但M2同比增速继续略高于GDP与目标通胀水平,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反映目前货币环境仍保持适度宽松。展望后续,政府工作报告在延续“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总体基调的同时,也强调了防空转问题,预计货币政策一方面或仍将维持相对宽松的基调为信贷增长提供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效率将作为政策重心,注重信贷投放结构的优化调整,其中“五篇大文章”将成为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重要发力方向。
(二)资金情况
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390.00亿元逆回购和3,870.00亿元MLF投放,共有500.00亿元逆回购和4,810.00亿元MLF到期,实现净回笼资金1,050.00亿元。
本周公开市场操作延续净回笼态势,但整体流动性仍较为宽松,资金价格平稳。具体看,隔夜期限方面,本周R001均值1.85%,与上周持平;DR001均值1.74%,较上周上行2BPs。7天方面,本周R007均值1.99%,较上周下行2BPs,DR007均值1.88%,较上周上行4BPs。
交易所方面,本周交易所资金价格涨跌互现,多数交易日继续保持平稳下行走势。GC001方面,本周均值1.94%,较上周下降3BPs;GC007方面,本周均值2.02%,较上周下降1BP。下周进入税期走款,同时14天期限开始跨月,需密切关注下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及资金价格边际变化。
利率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止跌回升。1Y、5Y、10Y、30Y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周五分别收至1.83%、2.24%、2.32%、2.51%,较上周五分别上升7BPs、3BPs、4BPs、8BPs。
信用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到期收益率全面上行。其中,AAA评级1Y、3Y、5Y期限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分别上升8BPs、9BPs、14BPs;AA+评级1Y、3Y、5Y期限到期收益率较上五分别上升8BPs、10BPs、4BPs;AA评级1Y、3Y、5Y期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分别上升8BPs、9BPs、4BPs。
(三)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评级调整的主体有2家。搜于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体评级由CC下调为C;中铝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主体评级由AA+上调为AAA。
本周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1家,搜于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搜特退债”(128100.SZ)债项评级由CC下调为C。
本周YY信评级调整的主体有2家,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YY评级由6+下调为6;苏州市吴中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YY评级由7上调为7+。
二、重要资讯
(一)证监会集中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等四项政策文件
3月15日,证监会盘后集中发布四项政策文件:《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以及《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
文件解读:
1.《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文件着眼于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面从严加强对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监管,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维护良好的发行秩序和生态,提出了8项政策措施。
(1)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压实拟上市企业及“关键少数”对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第一责任,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对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粉饰包装等行为及时依法严肃追责。
(2)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机制,用好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机制。
(3)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把防范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摆在发行审核更加突出的位置。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严防严查,并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从严监管高价超募。
(4)强化证监会派出机构在地监管责任。辅导监管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现场检查切实发挥书面审核的补充验证延伸作用。
(5)坚决履行证监会机关全链条统筹职责。综合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实施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大幅提高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比例和加大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力度。
(6)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衔接。研究提高上市标准。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
(7)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督促企业按照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募集资金投向和规模,加强拟上市企业股东穿透式监管,防止违法违规“造富”。
(8)健全全链条监督问责体系。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存在违规情形的,依照《证券法》等规定严肃问责。上市委委员和审核注册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违反廉政纪律的,终身追究党纪政务责任。
2.《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文件着眼于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和加强投资者保护,围绕打击财务造假、严格规范减持、加大分红监管、加强市值管理等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4个方面18项政策措施。
(1)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推动构建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提高穿透式监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业绩穿透、数据真实。加强全方位立体式追责。
(2)防范绕道减持,维护市场信心。将减持与上市公司破净、破发、分红等“挂钩”。对通过离婚、质押平仓、转融通出借、融券卖出等方式绕道减持的行为严格监管。责令违规主体购回违规减持的股份并上缴价差。
(3)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对多年未分红或股利支付率偏低的,加强监管约束。推动一年多次分红,在春节前结合未分配利润和当期业绩预分红,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4)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提升投资价值。压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优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股份回购,引导更多公司回购注销。
3.《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文件聚焦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提出了7个方面25项政策措施。
(1)校正行业机构定位。督促行业机构端正经营理念、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客户长期回报,切实履行信义义务。
(2)夯实合规风控基础。完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严厉打击股东和实控人侵害机构及投资者利益的不法行为。加强行业机构合规风控建设,坚持“看不清管不住则不展业”。
(3)优化行业发展生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和廉洁从业监管。配合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完善行业机构薪酬管理制度。
(4)促进行业功能发挥。更好发挥行业机构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主力军作用。压实证券公司交易管理职责,提升不同类型投资者交易公平性。进一步压实投行“看门人”责任,提高价值发现能力。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提升投资者服务能力。
(5)全面强化监管执法。坚持机构罚和个人罚、经济罚和资格罚、监管问责和自律惩戒并重,对无视、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机构与个人依法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加强行业机构股东、业务准入管理,完善高管人员任职条件与备案管理制度。
(6)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覆盖行业境内外、场内外、线上线下全部业务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加强风险监测防范,健全多层次流动性支持机制,及时稳妥处置风险机构。
(7)抓好机构监管队伍建设。
4.《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文件突出严字当头、直面问题、刀刃向内,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自身建设,推动证监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明确了3个方面的措施。
(1)突出政治过硬,坚持和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定性自觉性。把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监管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为民情怀,切实维护好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突出能力过硬,着力打造堪当重任的监管干部队伍。健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策措施,引导干部吃苦在前、实干在先,在金融报国、钻研业务上作表率、当先锋。下大力气提升监管履职能力。严格监管问责,推动监管干部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
(3)突出作风过硬,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从严加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从严从紧整治政商“旋转门”。重拳纠治“四风”顽疾。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二)国新办举行解读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新闻发布会
3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人事教育司负责人张朝东解读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并答记者问。
重要观点:
1.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资本市场是高度规范、透明的市场,要求必须有廉洁的市场环境,其中金融腐败严重破坏监管部门的权威性,投资者对此深恶痛绝。下一步,证监会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方面来打击相关腐败行为。一是围绕不敢腐。发行审核是腐败的高发领域,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持续加大力度开展发行审核的专项治理,查办了多起案件,坚决打击弃守监管指责,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二是围绕不能腐。针对案件反映出来的影子股东等腐败新特点,从强化制度统计,聚焦政策制定权、行政审批权、监管执法权、处罚问责权来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强化“一处行贿,处处受限”的制度安排。三是提升不想腐的自觉。证监会每查处一个案件都会制作警示片,开展警示教育,深化以案促改。
2.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下一步会同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是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的综合体系。重点打击五类财务造假行为,包括长期系统造假,对于造假的组织者、策划者、协助者要严厉打击,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打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对于通过造假混进来的公司,也要坚决清除出去;对于滥用会计政策,随意调节收入利润的严厉打击;虚假贸易空转走单等造假行为从严惩处;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等行为从严打击。
3.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对于上市门槛也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市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募投项目资金规模要合理且要做好短中长期规划,不得搞突击的“清仓式”分红,“关键少数”要有良好的“口碑声誉”。二是要研究提高部分板块的上市指标,充分参考近年来新上市企业和在审企业的情况,指导沪深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适度提高部分板块财务指标,丰富综合性指标,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合适的板块上市。三是从严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一些优质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更好更快成长,但绝不能是那些拼凑技术的“伪科技”企业。将就未盈利企业的科技成色征求行业相关部门意见,更好统筹支持科技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全国债券市场情况
(一)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408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432.72亿元,较上周3,884.04亿元,下降11.62%。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34.90%、29.86%、28.88%;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67.08%、22.43%、10.38%;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及3年期分别占比37.49%、2.54%、37.40%。
其中,城投债共发行220只,发行规模合计923.58亿元,较上周1,898.34亿元,下降53.57%。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17.54%、40.26%、29.38%;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23.27%、50.91%、25.81%;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及3年期分别占比26.51%、2.35%、53.78%,3年期以上占比仍保持较高水平,城投债拉久期现象仍然持续。
城投债发行利率方面,本周各评级主体发行利率呈现分化。其中,A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大幅上升22BPs;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下降5BPs;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上升18BPs。
(二)取消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有25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取消发行规模204.71亿元,较上周72.10亿元,上升132.61亿元、1839.23%,其中涉及AAA评级主体19只,规模150亿元。取消原因多为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发行人拟另择时机重新发行。
(三)信用事件
本周全国有3只债券展期,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旭辉01”“22旭辉集团MTN001”违约日余额分别为14.18亿元和5.16亿元;俊发集团有限公司“19俊发01”违约日余额20.00亿元。本周全国有1只债券发生实质违约,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三盛02”违约日余额21.50亿元。
本周河南无展期或实质违约债券。
四、河南省信用债发行情况
本周河南省7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7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48.20亿元,较上周82.60亿元,下降41.65%。本周起息债券具体如下:
五、债券市场舆情信息
(一)深圳证券交易所向棕榈股份发出关注函
2024年3月14日,棕榈股份披露的《2023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净利润亏损7亿元至8.8亿元,原预计净利润亏损4亿元至5.2亿元,业绩预告出现重大差异。
2024年3月15日,深交所向棕榈股份(SZ 002431)发出关注函,要求:1、说明公司对该笔“长期股权投资”计提资产减值的依据及合理性,在1月31日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时点未对该笔“长期股权投资”充分计提减值的原因及合理性,请详细说明公司在业绩预告时点、此次业绩预告修正时点与年审会计师事务所预沟通的具体情况,公司与年审会计师事务所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及时性、计提金额的合理性以及相关会计处理的恰当性等是否存在重大分歧。2、请结合该笔长期股权资产对应主体的经营情况等,说明历年对该笔长期股权投资评估减值的具体依据及原因,是否存在减值计提不及时不充分等情形。3、请公司年审会计师事务所就上述情况予以核查,详细说明对有关减值测试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进展情况,是否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作出专项说明。
(二)四川证监局对洛阳国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具警示函
2023年1月5日,洛阳均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洛阳均盈)、洛阳国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洛阳国苑)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共同公告《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披露洛阳均盈、洛阳国苑及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四川金顶)实际控制人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年2月22日,洛阳均盈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再次公告收购报告书,对实际控制人信息作出同样披露,但据洛阳市国资委相关认定说明,自2022年12月以来洛阳均盈、洛阳国苑及四川金顶的实际控制人为洛阳市人民政府,2023年12月29日,洛阳均盈、洛阳国苑对收购报告书进行了相应更正披露。
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作为相关信息的披露义务人,对洛阳均盈、洛阳国苑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认定不严谨,在收购报告书中对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不准确,违反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四川证监局对洛阳均盈、洛阳国苑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数据来源:市场公开数据,中豫信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