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1.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120.00亿元逆回购,共有406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资金3940.00亿元。本周资金整体宽松,银行间资金隔夜利率小幅震动,7天利率有所下行,交易所资金利率下降明显,资金分层持续缓解;利率债利率呈现小幅震荡,信用债各期限利率全面下行。
2.本周主体评级调整的有2家;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4家。本周YY信评无调整的主体。
3.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309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2,946.17亿元,较上周1,380.87亿元,上涨113.36%;其中,城投债共发行150只,发行规模合计683.97亿元,较上周284.24亿元,上升140.63%。本周河南省10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13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92.70亿元,较上周48.11亿元,上升92.70%。
4.本周全国有17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取消发行规模69.90亿元,较上周29.32亿元,上升40.58、138.40%。
一、宏观情况
(一)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CPI、PPI情况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CPI、PPI情况。2024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1.0%。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1%。
数据解读:
CPI方面,春节后消费需求季节性回落,叠加气温回升带动鲜菜等食品供给充裕,食品项环比由涨转跌、同比跌幅扩大;出行淡季下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行业价格表现偏弱,非食品项环比由涨转跌、同比涨幅收窄。在食品和非食品项的共同拖累下,3月CPI环比同比均边际走弱。PPI方面,节后复工复产增加工业品供应,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下降,不过国际原油、有色等工业品价格上行提振国内相关行业价格表现,带动环比降幅有所收窄。春节换装上新需求带动纺织业价格上涨,而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回落,生活资料项环比跌幅持平。综合影响下,3月PPI环比跌幅收窄。综合看,3月CPI和PPI环比走势虽符合春节后季节性规律,但CPI落幅略超季节性、PPI升幅也相对弱于季节性,叠加两者同比也均有走弱,表明通胀修复进程仍存波折。展望后续,近期高频数据显示服务消费需求整体较好以及猪价企稳有望对CPI同比提供一定支撑,PPI同比也或在稳增长政策效能释放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下有所修复。
(二)资金情况
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120.00亿元逆回购,共有406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资金3940.00亿元。
本周资金整体宽松,隔夜利率小幅震动,7天利率有所下行,资金分层持续缓解。具体看,隔夜期限方面,R001本周均值1.80%,与上周持平,DR001均值1.72%,较上周上升2BPs。7天方面,R007均值1.91%,较上周回落16BPs,DR007均值1.83%,较上周小幅下行2BPs。
交易所方面,本周资金面保持宽松态势,资金价格保持平稳下行。GC001本周均值1.85%,GC007本周均值1.91%,均较上周下行19BPs。当前资金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裕,下周进入税期缴款,需关注税期扰动、政府债发行节奏、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及MLF续作情况。
利率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周内震荡。1Y、5Y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周五分别收至1.70%、2.11%,较上周分别下降2BPs、8BPs。10Y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2.28%,与上周持平;30Y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2.49%,较上周上升3BPs。
信用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到期收益率持续下行,除AAA评级1Y期限到期收益率降幅在10BPs以内外,其他评级期限到期收益率降幅均超过10BPs。其中,AA+评级各期限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三均下降13BPs左右。
(三)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主体评级调整的主体共有2家。
本周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4家。上调的有3家,其中2家为城投主体;下调的有1家。
本周YY信评无调整的主体。
二、重要资讯
(一)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8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李强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的细化落实。要继续固本培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强化组合效应,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注重精准施策,提升宏观政策向微观传导落地实效。要坚决守牢底线,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把民生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把民生实事一件件办好。
会议解读:
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多项数据持续好转。国内机构预测,三月份集中假期、春节错位等多个临时性因素消退,但基数效应上升,预计工业增加值、社零总额、出口的同比增速可能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从边际上看,3月制造业PMI改善至50%以上,3月中下旬高频消费活动企稳,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增速或维持较高增速,总体的经济动能仍在修复过程中,预计一季度GDP增速或在5-5.5%。
近日,一些国际投行和区域性政策银行也纷纷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些机构指出,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坚定推进对外开放,稳增长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经济开局相对稳健,消费支出和制造业指数等多个指标均显示出中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高盛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中国1月至2月数据总体超过预期,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高于市场共识,同时近期高频数据显示出经济韧性,因此重新评估了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并相应调整了对中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据测算,中国官方制造业PMI在3月份1.7个百分点的改善中,约三分之二与季节性因素相关,剩余三分之一反映出制造业增长动能环比有所改善。其他一些数据也指向制造业优异的表现。基于此,高盛宏观经济团队上修中国一季度实际GDP环比年化增速预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从前值4.5%上调至5.0%,对中国2024年全年GDP增速预测也从前值4.8%上修至5.0%。
(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未来5年,基本形成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资本市场良好生态加快形成。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投融资结构趋于合理,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高,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资本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到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
政策解读:
本次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又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是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新“国九条”主要有以下看点:
1.发行上市制度迭代升级。根据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意见从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加大发行承销监管力度三方面发力,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在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方面,意见明确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扩大现场检查覆盖面,严格再融资审核把关等。意见释放了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整治高价超募、抱团压价等市场乱象的政策信号,这将有利于在发行上市环节形成更加有效的市场约束。
2.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对于市场各方深恶痛绝的造假行为,意见强调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整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减持,意见明确出台上市公司减持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股东分类施策,坚决防范各类绕道减持。对于分红,意见明确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针对市值管理,意见提出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依法从严打击以市值管理为名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3.健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退市监管不仅关系着资本市场“出口关”,也关系着相关投资者切身利益。意见关于退市的政策举措,继续在畅通“出口关”上下功夫的同时,也对相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更加关注。在畅通“出口关”上,意见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进一步畅通多元退市渠道,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其中,建立健全不同板块差异化退市标准体系、科学设置重大违法退市适用范围等值得关注。意见明确健全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对重大违法退市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等要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
4.完善证券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需要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意见明确,加强行业机构股东、业务准入管理;推动行业机构加强投行能力和财富管理能力建设;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意见还明确,完善与经营绩效、业务性质、贡献水平、合规风控、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证券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
5.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意见中,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标记出了下一步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的重点所在。此外,相关政策举措还强调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股债融资支持;推动债券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等。
6.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有望提速。本次意见对法治建设和加大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的联合打击力度着墨颇多。在法治建设方面,一系列市场期待的法律法规将逐步落地。意见明确,推动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加快制定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条例。意见还明确,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司法解释、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民事赔偿的司法解释等。此外,在形成资本市场合力方面,各方一直关注如何健全有利于创新资本形成和活跃市场的财税体系。意见在“深化央地、部际协调联动”的相关举措中给出了回应:落实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长期资金、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税收政策。
(三)中证协拟修改自律措施实施办法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措施实施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拟对《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措施实施办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并向各券商征求意见。
政策解读:
2019年底,中证协修订《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措施和纪律处分实施办法》,正式确立“查审分离”自律处分工作体制。2020年,经进一步调整完善,形成《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措施实施办法(2020修订)》。2023年6月份,中证协修订形成了《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措施实施办法(2023修订)》,调整部分自律措施、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
本次修订的《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措施实施办法》,拟在第二十七条中增加一项“以贿赂手段干扰证券相关工作的”作为第五项。修订后,中证协从重采取自律措施的情形包括六项:拒不配合调查,伪造、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材料的;对投诉人、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的;拒不整改或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十二个月内发生两起以上同类违规行为的;以贿赂手段干扰证券相关工作的;其他从重情形。本次修订显示了中证协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决策部署,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资本市场行贿行为。
(四)多重因素影响,美联储降息预期生变
数据显示,美国3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3.5%,创2023年9月以来新高,预期3.4%,前值3.2%;季调后CPI环比上涨0.4%,预期0.3%,前值0.4%。此外,美国3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30.3万人,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1.4万人;3月美国ISM制造业PMI超预期反弹,在16个月后首次回升到荣枯线以上。多重因素打压美联储降息预期,6月降息基本无望,预计美联储降息时点有可能推迟至2024年四季度,也存在今年年内不降息的可能。
内容解读:
美国就业市场表现强劲、去通胀之路波折、美国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可控等多因素叠加,使得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性降低。美国3月未季调CPI数据发布后,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当天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触及4.5%的高位,是2023年11月以来首次升至该水平。这反映出投资者押注该数据可能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时间并减少降息幅度。从操作程序上,当前的美国经济数据不可能让美联储在4月底、5月初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给出首次降息的预期引导,而且鉴于美国制造业PMI在3月重回50上方,今年不降息的可能性已经大大上升。
美联储降息预期生变主要受三大因素叠加影响。一是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升高,就业市场表现强劲。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或仍然持续偏强;二是美国去通胀之路波折,美联储距离其所设定的2%通胀目标仍有距离。在美国经济良性循环推动下,服务业通胀回落慢于市场预期,导致整体去通胀进程受阻;三是美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波动可控。此前市场曾担忧2024年到期的企业债券会面临较大的再融资压力,但事实上今年美国企业债收益率已较去年明显下降。美国银行的逾期贷款比例和冲销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表明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此外,美国大选或会成为美联储决策的X因素之一。
三、全国债券市场情况
(一)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309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2,946.17亿元,较上周1,380.87亿元,上涨113.36%。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34.28%、24.42%、36.28%;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68.71%、20.33%、9.19%;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及3年期分别占比38.46%、3.00%、31.11%。
其中,城投债共发行150只,发行规模合计683.97亿元,较上周284.24亿元,上升140.63%。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11.71%、42.27%、32.04%%;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21.64%、47.24%、31.12%;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3年期、5年期分别占比26.08%、1.97%、44.10%、25.33%,5年期以上占比仍然较高,城投债拉久期现象依然明显。
城投债发行利率方面,本周各评级主体发行利率全面下行。AAA、AA+、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分别下降25BPs、7BPs、17BPs。
(二)取消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有17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取消发行规模69.90亿元,较上周29.32亿元,上升40.58、138.40%,其中涉及AAA评级主体7只,规模35.50亿元。取消原因多为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发行人拟另择时机重新发行;个别债券因市场价格波动未能满足发行人预期取消发行。
(三)信用事件
本周全国无展期或实质违约债券。
本周河南无展期或实质违约债券。
四、河南省信用债发行情况
本周河南省10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13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92.70亿元,较上周48.11亿元,上升92.70%。本周起息债券具体如下:
数据来源:WIND,中豫信增整理
五、债券市场舆情信息
(一)郑州煤电控股子公司新郑煤电停产
近日,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接到所属控股子公司河南省新郑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郑煤电”)报告,新郑煤电接上级煤炭管理部门通知,因存在1条重大隐患,矿井于2024年4月4日停止生产。待隐患整改完成,履行复工复产程序后恢复生产。
新郑煤电年核定产能300万吨,2023年生产煤炭269万吨,营业收入15.63亿元,占公司2023年度总收入的36%。鉴于目前尚无法确定新郑煤电恢复生产的具体时间,此次停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暂无法预测。
(二)票交所披露2024年3月商票逾期名单,40余家发债城投票据承兑持续逾期
根据上海票交所4月8日公布名单及预警通信息显示,3月共1779家主体出现承兑人逾期现象,其中存在逾期余额的发债城投49家。
从地域分布看,票据逾期城投主体主要集中在云南、山东、贵州3省,承兑人逾期城投平台中,云南10家、山东14家、贵州10家;3月份河南省内城投有5家存在商票逾期信息,分别为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400万元)、洛阳商都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2260万元)、濮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190万元)、新安县发达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10万元)、开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100万元)。
来源:市场公开数据,中豫信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