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1.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80.00亿元逆回购,共有10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资金净回笼20.00亿元。本周银行间、交易所资金价格较上周有小幅回升;各期利率债利率、信用债到期收益率仍然延续下行趋势。
2.本周无主体评级调整的主体;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5家,其中上调的有1家,下调的有4家。本周YY信评无调整的主体。
3.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240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2,294.93亿元,较上周2,534.98亿元,下降9.47%;其中,城投债共发行122只,发行规模合计1,121.83亿元,较上周1,176.78亿元,下降4.67%。本周河南省6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6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48.00亿元,较上周109.64亿元,下降56.22%。
4.本周全国无取消发行信用债。
一、宏观情况
(一)央行发布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近日,央行发布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人民币存款余额293.26万亿元,同比增长6.7%。5月单月新增社融2.07万亿元,同比多增5092亿元,环比大幅多增2.14万亿元。
数据解读:
整体来看,5月金融数据“喜忧参半”,既有实体需求偏弱影响,也有结构性因素及政策方面影响。M1、M2增速双双延续了4月的回落走势,M1增速再破新低,连续两个月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显示出货币派生承压,实体经济活化仍然偏弱。对此,市场研究认为,M1增速总体放缓主要受到了多重因素扰动:一方面,受规范“手工补息”等因素影响,居民和企业存款同比少增约8000亿元,导致M1增速放缓;另一方面,M1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动更为敏感,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受供需关系影响活期存款下降较多,推动短期内M1增速放缓。同时,M1统计没有纳入居民活期存款,也使得当前M1增速可能存在被低估的情况。社融方面看,受到“挤水分”的影响,5月新增社融虽然实现了规模与增速的环比双增,但规模较近年高点仍有较大差距,仅位于近8年中枢水平附近;从结构上看,政府债净发行是社融新增首要支撑,新增贷款在社融增量中的占比仅为40%,较过去3年同期均值72%明显下降,贷款贡献不及历史同期水平。融资方面,企业融资意愿弱叠加“挤水分”,短贷、中长贷同比均少增;居民短贷、中长贷延续上月历史低位,反映居民消费和购房需求仍偏弱。展望后续,在宏观政策支持下,消费和投资逐步恢复活力,有利于实体融资平稳增长。按照政府债券发行计划,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有望提速,社融整体有望平稳增长。
(二)资金情况
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80.00亿元逆回购,共有10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资金净回笼20.00亿元。
本周资金面整体由偏松转向均衡,隔夜加权价格日趋上行,DR007重回政策利率以上。具体看,隔夜期限方面,本周R001均值1.77%,DR001均值1.71%,均较上周上行2BPs。7天方面,本周R007均值1.83%,与上周持平,DR007均值1.81%,较上周上行2BPs。
本周交易所资金价格涨跌互现。GC001均值1.82%,较上周微升1BP;GC007均值1.84%,较上周上升2BPs。下周进入税期走款,14天期限开始跨季,且政府债净缴款近2000亿,预期或对资金面产生一定扰动。
利率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延续下行。1Y、5Y、10Y、30Y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周五分别收至1.59%、2.06%、2.26%、2.50%,较上周五分别下降1BPs、0BP、2BPs、3BPs。
信用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到期收益率小幅变动,其中各评级3Y期限到期收益率与上周五持平。各评级1Y、5Y期限到期收益率较上周降幅在2-3BPs之间。
(三)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无主体评级调整的主体。
本周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5家,其中上调的有1家,无城投主体;下调的有4家,无城投主体。
本周YY信评无调整的主体。
二、重要资讯
(一)三部门印发通知:开展质量融资增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增强质量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政策解读:
1、市场监管总局:质量融资增信是指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的增信机制,旨在为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地方实践中,也称为“质量贷”或“质量融”。目前,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尚处于发轫阶段,主要集中在部分省份和一些城市的“点”上,还未在全国“面”上开展,并且存在融资规模较小、参与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等问题。因此,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通知,通过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引导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更全面地赋能企业质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和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优化信贷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创新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为银行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通过共享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企业质量信息、探索将质量融资增信业务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范围、提供贷款贴息等。
3、金融监管总局:银行机构开展业务时,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根据市场监管等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单和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积极对接企业融资需求;依托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为企业量身定制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质量融资增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
(二)金融监管总局: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合规性,严查银行机构违规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银行机构检查局党支部发表署名文章《锻造银行检查铁军,以高质量银行检查促金融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加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引导银行机构扎实做好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工作。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合规性,严查银行机构违规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查股东行为、高管履职、关联交易、负债业务、大额和异地业务、同业业务、资管等表外业务领域乱象,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生态。
政策解读:
1、突出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检查。向中小银行机构倾斜配置检查资源,及时揭示规模较大和风险突出中小银行的问题隐患。坚持快发现和稳处理相结合,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加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引导银行机构扎实做好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工作。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合规性,严查银行机构违规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2、紧盯“三个关键”抓住实质风险。聚焦“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加强早期干预纠正,将金融乱象阻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遏制风险累积和传递,坚决杜绝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严查股东行为、高管履职、关联交易、负债业务、大额和异地业务、同业业务、资管等表外业务领域乱象,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生态。
3、推动银行机构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督促银行机构主动防火治未病。加强对银行机构治理能力检查,严查巡视、审计、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引导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健全法人治理。督促银行机构根源性整改检查发现问题,标本兼治提高银行体系韧性,织密织牢金融安全网。
三、全国债券市场情况
(一)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240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2,294.93亿元,较上周2,534.98亿元,下降9.47%。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27.17%、32.02%、34.76%;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67.33%、25.18%、7.49%;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及3年期分别占比29.70%、2.79%、25.81%。
其中,城投债共发行122只,发行规模合计1,121.83亿元,较上周1,176.78亿元,下降4.67%。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及中票分别占比13.95%、35.74%、37.96%;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46.95%、38.45%、14.61%;期限方面(考虑含权期限),1年以内、2年期、3年期、5年期及以上分别占比18.05%、0.00%、26.97%、54.98%,5年期以上占比持续保持高位,10年期、20年期占比大幅提升。
城投债发行利率方面,期间各评级主体发行利率涨跌互现。其中AAA、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分别下降2BPs、12BPs;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上升2BPs。
(二)取消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无取消发行信用债。
(三)信用事件
本周全国共有1只信用债展期,武汉天盈投资集团有限公司“H20天盈2”违约日余额1.50亿元。
本周河南无展期或实质违约债券。
四、河南省信用债发行情况
本周河南省6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6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48.00亿元,较上周109.64亿元,下降56.22%;其中5年期债券占比仍然较高,拉久期现象较为明显。本周起息债券具体如下:
五、债券市场舆情信息
(一)大有能源及相关责任人被上交所监管警示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信息披露等方面,有关责任人在职责履行方面,存在如下违规。
1、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
2024年5月28日,公司披露《关于会计差错更正及定期报告更正的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存在两项会计差错。
一是公司所属千秋煤矿自2023年7月起外购煤炭并与自产煤掺配对外销售,公司在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以总额法确认有关收入。2023年年度报告审计期间,经与年审会计师沟通论证,公司综合判断上述掺配销售业务存在一定的代理人特征,不承担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在2023年年报披露中将相关收入确认方式由总额法改为净额法;二是公司在关联交易数据统计上存在一些偏差,造成部分内部关联交易未充分抵消。
就上述会计差错事项,公司对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予以更正,合计调减营业收入372,833,796.61 元,占更正前营业收入的7.54%;同时合计调减营业成本372,833,796.61 元,占更正前营业成本的7.56%。
2、重大诉讼进展披露不及时
2023年4月15日,公司披露《关于涉及诉讼事项的公告》显示,原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以下简称海西州生态环境局)就被告天峻义海能源煤炭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义海能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关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义海能源公司承担生态环境恢复工程费用、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等合计约10.30亿元,并请求判令公司对相关金额承担连带责任,占公司2022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2.87%。2024年5月21日,公司披露《关于回复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函的公告》显示,公司于2024年1 月3日收到民事判决书,一审判决上市公司不承担责任。公司未通过临时公告及时披露相关重大诉讼的判决结果,迟至 2024年3月30日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才予以披露,相关进展披露不及时。
2024年4月20日,公司披露《关于诉讼事项的进展公告》显示,公司于2024年3月29日收到青海省高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和西州生态环境局《民事上诉状》副本,海西州生态环境局不服一审判决,向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公司未及时披露相关重大诉讼的二审诉讼进展,迟至 2024年4月20日才就相关诉讼进展予以披露,相关信息披露不及时。
综上,公司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重大诉讼进展披露不及时,上述行为违反了上交所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上交所对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予以监管警示。
(二)票交所披露2024年5月商票逾期名单,34家发债城投出现承兑人逾期
根据上海票交所6月7日公布名单,5月共1481家主体出现承兑人逾期现象,其中发债城投34家,环比增加4家。当月票据逾期发生额累计约83936万元。
从地域分布看,票据逾期城投主体主要集中在云南、山东、贵州、河南、陕西等省;5月份河南省内城投有7家存在商票逾期信息,金额超过500万的分别为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700万元)、洛阳商都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逾期余额2360万元)、三门峡市湖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逾期余额5800万元)。
来源:市场公开数据,中豫信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