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1.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15,261亿元逆回购,共有10,443亿元逆回购和5,000亿元MLF到期,全周净回笼资金182亿元。
2.本周主体评级调整的企业有5家,其中上调的有2家,下调的有3家;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5家,其中上调的有2家,下调的有3家;YY信评初评的主体有3家,上调的有1家,下调的有2家。
3.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379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260.87亿元,较上周1,419.74亿元,增加129.86%。其中,城投债共发行189只,发行规模合计1,197.47亿元,较上周680.34亿元,增加76.01%。本周河南省11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12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68.64亿元,较上周的30.67亿元,增加37.97亿元、123.80%。
4.本周全国取消发行的信用债共20只,金额130.28亿元。
一、宏观情况
(一)宏观数据
1.LPR连续4个月维持不变。
2月20日,最新一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自2024年10月下降后,LPR已连续4个月维持不变。
数据解读:
2月LPR继续“按兵不动”,市场分析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月逆回购利率并未调降,商业银行息差压力较大,叠加春节假期结束后在信贷需求改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限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负债端偏紧,因而主动压降LPR和逆回购利率加点的动力不足。2025年以来,资金利率处于高位运行。在资金面紧平衡下,近期DR007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均出现了明显上行,银行负债成本上行,银行对于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2025年以来美联储宽松进程有所放缓,中美利差与汇率仍有较多不确定性,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节后基本维持在7.3附近波动;考虑到年初信贷“开门红”成色较好,LPR降息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可能在2月都相对有限。展望后续,基于央行《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潘功胜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研讨会上的发言,央行宽货币立场仍然明确,后续LPR伴随逆回购利率调降或仍有空间,需关注全国两会对逆周期调节工具的相关安排。
(二)资金情况
本周央行累计开展了15,261亿元逆回购,共有10,443亿元逆回购和5,000亿元MLF到期,全周净回笼资金182亿元。
本周央行延续资金回笼操作,叠加近期税期走款、政府债缴款等因素,资金价格维持震荡。本周R001均值2.12%,较上周大幅走高21BPs,DR001均值1.94%,较上周上行7BPs。本周R007均值2.22%,较上周大幅上行33BPs,DR007均值2.15%,较上周上行28BPs。
交易所方面,本周交易所资金价格大幅上涨。具体看,GC001均值2.15%,较上周上行36BPs;GC007均值2.19%,较上周上行33BPs;GC014均值2.17%,较上周上行31BPs。总体来看,央行在流动性投放仍保持谨慎态度,而市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不断自适应自调整。未来资金面的走势将继续受到央行操作、市场供需和预期变化的影响,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仍将存在。
数据来源:WIND,中豫信增整理
利率债方面,本周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震荡上升。截至本周五,1Y、5Y、10Y、30Y期限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收至1.48%、1.60%、1.72%、1.91%,较上周分别上升10BPs、12BPs、7BPs、9BPs。
数据来源:WIND,中豫信增整理
信用债方面,本周各评级期限信用债收益率继续上行。截至周五,AAA评级1Y、3Y及5Y到期收益率收于1.97%、1.98%、2.03%,较上周分别上升14BPs、12BPs、12BPs;AA+评级1Y、3Y及5Y到期收益率收于2.06%、2.08%、2.13%,较上周分别上升14BPs、11BPs、7BPs;AA评级1Y、3Y、5Y到期收益率收于2.11%、2.22%、2.37%,较上周分别上升4BPs、9BPs、10BPs。AA(5Y)-AAA(5Y)利差34BPs,较上周收窄2BPs。
数据来源:WIND,中豫信增整理
(三)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主体评级调整的企业有5家,其中上调的有2家,下调的有3家。
本周中债隐含评级变动的主体有5家,其中上调的有2家,下调的有3家。
本周YY信评初评的主体有3家,上调的有1家,下调的有2家。
二、重要资讯
(一)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25 年 2 月 17 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座谈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会议解读:
稳信心稳预期,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座谈会向民营企业派发了“定心丸”。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困难,部分企业信心有所波动。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这极大地稳定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让他们吃下 “安心谋发展” 的 “定心丸”,有助于企业摒弃顾虑,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会议强调“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传递了政策将保持连续稳定的信号,并明确点出了“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融资难融资贵”“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纾困政策”和“亲清政商关系”等各项市场关切问题,预计相关方面会有较快政策跟进落实,特别是伴随今年化债资金到位,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二)2月20日,财政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
《框架》明确,绿色主权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中央财政预算中合格绿色支出;募集资金将由财政部负责统一管理,并记录绿色主权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分配情况;任何尚未被分配至绿色支出的募集资金将先按照财政部库款统筹使用;财政部将在绿色主权债券存续期内,每年就《框架》下发行的绿色主权债券发布年度绿色主权债券信息披露,直至募集资金全部投放完毕,并在发生重大事项时及时披露。。
新闻解读:
《框架》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绿色领域提供了明确参考,还展示了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积极承诺,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未来,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地采用国内外共同认可的绿色标准发行境外绿色债券,提高国际市场认可度,同时满足国内绿色发展资金需求。财政部未来将在《框架》基础上发行中国绿色主权债券,这将丰富国际市场高质量绿色债券品种,同时有利于加强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多部委联合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
《办法》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不得偏离主业盲目扩大业务范围,不得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担保,不得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提供增信,不得向非融资担保机构进行股权投资,国家政策鼓励开展的科技创新担保与股权投资机构联动模式除外。
政策解读:
业务范围收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往可能涉及政府债券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担保增信业务,政策实施后,这些业务被明确禁止,业务范围明显收窄。它们需要将业务重心完全转移到小微企业、“三农” 等普惠领域,如专注为单户担保金额 1000 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 “三农” 主体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降低系统风险: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是金融风险的潜在隐患之一。禁止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其增信,有助于切断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传导路径,降低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使增信担保行业的风险环境更加稳定。
三、全国债券市场情况
(一)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共发行起息379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3,260.87亿元,较上周1,419.74亿元,增加129.86%。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中期票据及定向工具分别占比31.65%、21.98%、40.91%和5.21%;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72.16%、19.64%、7.68%;期限方面(含权债券按行权期限计算),1年以内、2年期、3年期、5年期及以上分别占比34.16%、4.04%、33.35%和28.46%。
数据来源:WIND,中豫信增整理
其中,城投债共发行189只,发行规模合计1,197.47亿元,较上周680.34亿元,增加76.01%。品种方面,短融、公司债、中票及定向工具分别占比17.54%、38.54%、33.76%和10.14%;主体评级方面,AAA、AA+及AA级分别占比41.81%、38.19%、18.57%;期限方面(含权债券按行权期限计算),1年以内、2年期、3年期、5年期及以上分别占比21.54%、1.45%、35.23%和41.78%。
城投债发行利率方面,本周各评级主体发行利率均上行。AAA、AA+、AA评级主体发行利率较上周分别上升2BPs、8BPs、7BPs。
数据来源:WIND,中豫信增整理
(二)取消发行情况
本周全国取消发行的信用债共20只,金额130.28亿元,取消发行的原因多为鉴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将另择时机重新发行。
(三)信用事件
本周全国无展期或违约债券。
本周河南无展期或违约债券。
四、河南省信用债发行情况
本周河南省11家发行人共发行起息12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合计68.64亿元,较上周的30.67亿元,增加37.97亿元、123.80%。本周起息债券具体如下:
五、债券市场舆情信息
(一)洛阳国苑被曝借款逾期。
据悉,某投资人与洛阳国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借款合同于2025年2月6日到期还款,至今逾期未付,已构成违约,相关资料显示借款金额为1000万元。
该公司近年来账面现金类资产逐期减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也继续减弱,目前公司存在两条被执行信息,执行金额0.15亿元,立案日期均为2025年1月16日,叠加此次被曝借款逾期,表明公司仍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来源:市场公开数据,中豫信增整理